[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坚信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让孩子回到生活中去丰富体验,接受来自生活的最直接最有力量的教育。在孩子不同的年龄段,为他们提供适合自己的参与机会。让他们参与家务劳动,参与家庭中的一些决策,尊重他们的选择,接纳他们合理的建议等等,这些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无条件接纳孩子的当下,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和他们一起进行未来规划,设计容易达成的阶段目标,并陪伴他们一起去努力实现,直到形成习惯。理想,是一个我们小时候熟悉却不真懂,长大懂了却又日渐陌生的词语。而作为一名教育者的理想,更是正被这个习惯了以金钱构筑的世界所遗忘的东西。可是一群不甘沉沦的人们啊,正在试图将这星星之火,催成燎原之势!而我,也努力幸福地跻身其中!——蓝玫(《新教育实验的关键因子》)《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新教育,智慧爱|与孩子一起成长》)——父母课堂[实践篇]之四
作者|蓝玫
来源|家校之间有个娃
和好友小聚,听她倾诉14岁的外甥女成长中的种种烦恼。小雅是闺蜜姐姐的女儿,现在上初中,用好友的话讲就是:“遗传基因太强大了,这孩子已经没治了!”听起来孩子的问题的确还是比较严重的:不愿意上学、不写作业、考试成绩差;想学的特别多但沾一下就放弃,没有哪件事能够坚持下来;热衷报班总想不努力就得到好结果;不做家务不懂体贴父母……种种问题好像都集于孩子一身了。
其实孩子的所有问题表现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错过了最佳的纠正时机,再要改变就很难了。追溯孩子成长的过程,会发现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几乎可以说是直接的诱因。据好友说,孩子小时候,姐姐“盯得紧着呢”,孩子想干什么不不让,姐姐为孩子包办了一切,人家吃完饭主动去洗碗,还要挨训:“写你的作业去,这里没你的事情。”“现在倒好,让干都不干了”,好友感慨道。类似的故事,又在多少家庭中已经或者正在上演呢?!其实,在孩子小的时候,在生活中获得经验的学习,不仅是一种本能,还是一件能带给他们成就感和幸福感的事情。但是父母往往以“除了学习你不用管别的事情”的所谓“爱”的方式,阻挡了孩子借助参与生活来丰富体验进而形成经验的学习成长过程,从来不认为这种参与本身就是学习的一部分,所以导致了孩子在枯燥单一的以应试为目标,以反复练习为手段的“学习”过程中,提前榨取了他们形成专注、上进、勤奋等等好品质力量,最终把他们变成了一个冷漠、懒惰、空虚、缺乏吃苦和奋斗精神的人。([守望新教育]相关资料链接《蓝玫:最好的“教育技巧”是与孩子真诚相待——童年的秘密》)1、坚信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让孩子回到生活中去丰富体验,接受来自生活的最直接最有力量的教育。2、在孩子不同的年龄段,为他们提供适合自己的参与机会。让他们参与家务劳动,参与家庭中的一些决策,尊重他们的选择,接纳他们合理的建议等等,这些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更多蓝玫家庭教育父母课堂[实践篇]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家校之间有个娃])3、无条件接纳孩子的当下,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和他们一起进行未来规划,设计容易达成的阶段目标,并陪伴他们一起去努力实现,直到形成习惯。这件事情非常典型,首先它是知识付费时代的必然产物。这位北大母亲的“商品”和“卖点”,都是在迎合当下父母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因为对多数父母们来说,评价和衡量一个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很多时候仍然停留在“高分”“名校”的层面,甚至往往以别人的此类“成功”为参照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所以才会“催生”出以此为卖点收取高额费用的现象。但是这实在是父母在育儿过程中一个很大的误区。任何教育的成功经验,都只能作为参考,绝不存在任何可以简单复制的成功模式。因为生命的独特性,决定了我们不能也不可能期待在苹果树上结出一个桃子,但我们可以努力让苹果和桃子,都长得更大更甜。
所以在我看来,父母养育孩子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模式,不是去模仿别人,而是做到这四点:1、懂共性。父母要通过阅读经典教育论著,学习科学权威的教育原理,了然不同年龄段儿童共性的身心特点和行为表现,从而让自己在面对孩子各种问题的时候能够从容从容不迫。虽然近年来大家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了,但是一些“教育通识”还没有真正成为父母们的“共识”,所以很多父母深陷焦虑却一筹莫展,于是只好盲目跟风。其实这样盲目的行为,很多时候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2、知个性。父母还要做善于观察的父母,要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他们的生命特质、性格特点、好恶特长等等,而不是盲目效仿和套用别人的方法。生命的特质之一就是其独特性,儿童不是模具里打造出来的模型,也因此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可以直接套用的所谓经验。3、善规划。在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他们对父母的需求是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和不同侧面的。父母要得体的出现和在保持适度距离的基础上,以尊重孩子为前提,根据孩子的特长爱好和孩子一起做好未来规划,让孩子的成长有明确地朝向,坚实地走好每一步。4、能坚持。好的学习和行为一旦坚持成为习惯,就会成为陪伴孩子一生的财富。所以父母应为孩子做好榜样,陪孩子养成好习惯,就会养出一个好孩子。(作者: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秋日,乘坐“幸福航空公司”一架只有近百人座位的航班从河北到陕西,偶遇一位幸福的空姐。之所以说她幸福,是因为从始至终,她脸上都带着幸福的微笑,不是职业的笑,而是发自内心幸福的微笑。和我有同感的乘客显然不在少数,邻座一位大妈甚至反复说:“我真喜欢这闺女,笑得真好。闺女,来,给我……”为了多感受这位姑娘的微笑,大妈不惜反复“召唤”她来提供服务。这位大妈的行为其实已经让我有些担忧了,倒不是担心姑娘会烦从而暴露一些什么,我只是无比担心,当善良和真诚只是为自己带来更繁重和更多的工作量,那么,对她来说是否是公平的呢?但这姑娘不仅不烦不恼,后来往返机舱的时候,甚至主动看向这位大妈,看她是否还有什么需求。这实在是让我感觉心里暖暖的。要知道在这家小小的航空公司的小小旧飞机里,不说颠簸,仅是上下机踩的那极细窄的悬梯,都很难让人有“幸福感”,何况在这样的公司飞这样的航线,从世俗意义上来和所谓“高大上”还是有距离的。这个姑娘的微笑,不仅深深地打动了我,还带给我深深地启迪和思考。人应该追求什么?教育又该朝向哪里呢?这个秋日偶遇的这个姑娘的微笑,给出了一个最好的答案。
同样是繁复的工作,却总是有人示现不同的风景。这两天恰好去两个其他部门处理一些事务,就遇到两位“泼辣”的女士。因为需要的证件我带的不齐引来“意想不到之神情反应”,虽然最后都提供了相关信息给我,但整个谈话过程是极度不适的。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她们目前繁复的工作是她们的“枷锁”,在没有了最初的新鲜感之后,日如一日的简单重复早已经让她们倦怠,也因此对来客失去了耐心,总认为她们的专业应该是大家的常识,于是情绪失控态度变差。这样的感觉是很糟糕的,直接暴露的就是教育没有让人把自我和世界成功地分离并且找到和谐共处的合适距离。教育的朝向应该是让每一个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和境遇的人,都能发自内心地微笑。这微笑里,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和珍视,是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是和一切和解之后的友好相处。归根结底是让每一个孩子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可是现在很多人,却丧失了微笑的能力。从小在父母设定的轨道上成长起来的一代,不用努力不用奋斗,甚至都不用思考。因为那些自认为“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多”的父母,早早就预防和屏蔽掉了各种可能干扰孩子的因素,只允许孩子“好好学习、考上名校、找好工作、挣钱多有地位……”如此种种,实际是父母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导致很多孩子从小就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更谈不上发现和享受生活的美好了。所以教育,本质上就是从生活中汲取智慧,培养出能对这个世界真诚微笑的人。这,就是送给世界最美的“微笑”。探寻童年奥秘,致力专业提升。借助卓越课程,赋能家校合作。新时代新教育,新家庭智慧爱。新家庭教育研究院《新教育班主任“家校共育能力提升”培训班》,助力家校合作共育,欢迎持续关注——新教育十年,无数教师为其倾力付出,以行动书写新的教育故事,无数教师在其中成长,让生命逐渐吐露出独特的芬芳。现任新教育研究院新父母研究所的执行所长蓝玫(现任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新教育新父母研究所执行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就是其中之一。刚参加工作时,为了父亲那句“当老师是个良心活,你要好好教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的叮嘱,她尽心尽力教导学生。她觉得自己很快成为了一个“好老师”,因为她发现当个好老师只有唯一的标准:让学生考高分就行。而自从参加工作,她所带的班级成绩就一直在同年级遥遥领先。没过几年,因为在单位遭受了不太公平的待遇,性格倔强的她奋起反抗,结果却得到了长达十多年的雪藏和封杀。她的人生,一度失去了方向。
只为了“良心”二字不甘沉沦的她,2009年遭遇了新教育,被压抑的教育激情顷刻间就被点燃。通过新教育网络师范的学习,通过教室里新教育课程的开展,她投身新教育实验,她说,新教育成了自己的情人、亲人!她说,以前做教育,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证明自己。可走进新教育,才发现教育的真正魅力,教育成了自己真正的归属。因为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她整个人经常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为了准备一份晨诵的稿子,能从第一天下午到第二天十七、八个小时不挪地方;为了撰写一份网师的作业,可以早泡面晚泡面整整一周不出门……疯狂的投入带来的是惊人的成长。因为她在新教育上的出色表现,她担任了学校中层管理工作。但她其他工作再忙,也还是坚持带班。在桥西新教育实验区中,她成为新教育骨干,在她所在的城乡结合部小学里,她更是全校的新教育核心,全校的一群老师、尤其和她搭班的各学科老师因为她的影响,对新教育更为投入与痴迷。而她的那一班父母是普通工人、农民、小商贩的家庭的学生,不仅以出色的表现赢得过全国各地来访教师的交相称赞,还征服了《光明日报》、《中华儿女》杂志等媒体,纷纷以大篇幅报道这群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孩子,报道这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班级,报道她这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师。
2010年,蓝玫成为新教育种子教师,2012年,蓝玫获得了“新教育完美教室缔造者”的荣誉,成为新教育9位完美教室缔造者之一。也是在迈向完美教室的路上,在把学生父母深度卷入教室的学习生活之中时,蓝玫由衷感受到家庭教育缺失对教育带来的负面作用,发现父母在教育中不可取代的重大作用。蓝玫毅然放弃升任副校长的机会,投身教育公益事业,来到刚刚成立的新父母研究所,专职从事家庭新教育的研究与推广工作。在这片新的土地上,蓝玫以家校共建为切入点,从对教师与学生父母的双向引导、沟通对话着手,全力开展新父母课堂、新教育种子计划、萤火虫亲子共读等公益项目,网上,线下,广播电台也为她开辟了“蓝玫时间”热线,她忙忙碌碌地奔走着,为教师分忧,与父母对话,与孩子交流……
蓝玫的故事,多次感动过我。2011年,《朱永新教育作品》首发式上,她和她的孩子们不仅带来了精彩的童诗表演,而且送我一本她们集体创作的绘本《我心中的朱永新》,这是迄今为止我最喜欢的礼物之一。后来,我又来到蓝玫的教室看望她的孩子们,这些来自城乡结合部的孩子身上透出的自信从容,让我几次泪流满面。而今天,在感动之余,我满怀欣喜地看着这朵蓝色的玫瑰花,吐露芬芳。我相信,这芳香将越来越浓郁。我满怀期待地看着新教育的田野,生机勃勃,我相信这样的花儿会越来越多!
作为新教育十佳完美教室缔造者之一,蓝玫老师近日来温讲学,向温州教师们传递新教育的理念与温情。“教室是与生命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是孩子的生命要绽放,教师的生命也要绽放。”蓝老师说,在教室里,教师应该是幸福和完整的,而不仅仅只是蜡烛燃烧自己。她从教室文化、新教育课程设计等方面讲述自己的班级故事,分享她对教育的那份执着和对新教育内涵的诠释和实践。会后,蓝玫老师和温州市籀园小学的一线教师们座谈,解答他们的教学困惑。现摘取其中部分,与读者分享——问:我的学生现在是三年级下学期,我让孩子写成长日记,每天记录下最有价值的东西,我每天要花很多精力去改日记,但孩子的进步却不大看得出来?答:孩子是棵小苗,刚开始不要有功利心,让他们有自己本真的想法,要求不高。要知道,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花期,等到花季,自然就会粲然开放。问:六一节,想给孩子们做个儿童剧,让每个孩子都参与,但班级有46个孩子,有可能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台?答:其实,让每个孩子参与,并不是让每个孩子上台,儿童剧演出还需要音响、舞台设计以及很多后勤工作。重要的是让孩子参与,有感受和收获就行。问:我看到你会开展很多旅行课程,但作为老师,我们最担心的是安全问题。答:我会重点训练班级里的三位热心妈妈,旅行课程的前期准备、消息发布、报名、活动开展都由她们负责,所有家长自愿报名,老师作为特邀顾问或嘉宾。如果去外地,则交给旅游公司承担,签署合同。问:现在班主任参与新教育的热情很高,怎么把其他学科老师也吸引过来?答:每位身为老师的人都是很有情怀的,主要是有没有被擦亮。我的方法不是邀请他们参加,而是让他们观察我的状况,我常常把孩子们的故事和别的老师分享,让他们受到感染,主动参与进来。问:我班男孩子特别多,经常打闹,我想开发特别的课程,来改变班级面貌,有这方面的课程吗?答:孩子的注意力在哪里?用伟大的事物去吸引孩子们。我就在班级里成立特警队,开展五子棋、跳绳比赛、捏泥巴等,把他们旺盛的精力吸引到这些地方来。不断把美好的事物提供和呈现给他们,总有适合他们的。问:我班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和一所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结对,坚持通信来往三年多了。但每次把全班学生的信收集齐寄出,都要花费我很多精力,而且我觉得孩子们似乎对这件事的兴趣越来越淡漠了。怎么办?答:每个学生有地址有姓名,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去寄信呢?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自己去承担,并带动家长去做,这样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才会提高。
《“天赋”是怎样消逝的》发表于《河南教育》2014年第10期。
赏读故事,揭开新教育面纱,牵手父母,家校合力娃幸福。蓝玫,原名王丽君。现任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新教育新父母研究所执行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曾任北京新教育实验学校副校长,武汉广播电台“新月读书会”特邀主持。曾为全国首批“新教育种子教师”,全国首批“新教育完美教室缔造者”,其事迹被《光明日报》《中华儿女》《教师博览》等诸多报刊报道。蓝玫所著的《家校之间有个娃(低年级的娃儿这样教)》以16名各具特色的孩子为主线,每个孩子一章,分章讲述了父母和教师如何针对孩子的问题进行交流而发生的故事,书中内容均取材于作者亲身经历过的真实教育案例,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让父母与教师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理解教育理念、学会操作,贴近生活,可读性强。
这本书不仅行文流畅,好读易懂,而且直面现实,可操作性强。蓝玫在家庭和学校之间选择了一个中立的结合点,对父母和教师都有启发意义。这些针对生活中常见问题展开的故事,不仅破解着家庭与学校中的难题,而且新的教育理念就蕴含于故事之中,若读者能回味揣摩,就会有着治标更治本的作用。——朱永新对一个真正的人而言,人生就是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的美好,在于激发出所有参与者的生命激情,让教师、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就这样,教师远离职业倦怠,父母共建精神港湾,孩子因此茁壮拔节,所有人都创造着幸福并拥有了幸福。——童喜喜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